2008年6月21日星期六

医学系分发问题的背后

针对日前许雪翠在《言路版》所论述的〈大学志愿问题何时休?〉一文,其中提到“孔令裔如愿以偿,128名优秀生也如愿获修读医学系”的说法,笔者想在此稍作补充。

“孔令裔如愿以偿”是真的,但“128名优秀生也如愿获修读医学系”並不完全正確。因为到了最后,128名优秀生之中真正进入医科就读的,是少之又少。笔者是当年128名受害者之一,医生是笔者13岁以来的志愿,但梦想在128事件发生的剎那就烟消云散了,仅被分发到马大牙科系。

就在128事件上了报纸头条一个礼拜內,政府曾经尝试以各种方法来“安顿”我们,但都尽是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方案。最初,政府欲帮我们报名於国內的私立医科学院之下,从此生养老死就不再关政府的事。如此方案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因为我们根本不可能负担庞大的学费。其次,政府稍微做了些让步,决定设立“可转换贷学金”,只要成绩优异就可以將贷学金转换成奖学金,即不用付还。这方案也是不理想的,因为成绩优异的標准太过模糊,如果中途落后的话,那岂不是太没有保障了。最后,政府给予最后一次的方案,就是全部分发公共服务局奖学金,需为政府工作10年作为回报。

其实,除了128,还有一张鲜为人知的99人名单,是为2004年6月14日公佈的。政府把其余的29人安插到各国立大学医学院,將剩余的绝大多数99人分派到国內国外的私立医科学院。其中99人,有50人被分派到印尼的北苏门答腊大学,40人被分到国际医药大学,其余则被派往霹雳皇家医学院和马尼巴医学院。笔者“有幸”被派往印尼的北苏门答腊大学,即当年大海啸的同样地点。

针对许雪翠的言论,根据正確的数据,这99人当中最后真正有去报到的,是少之又少,50个被派去印尼的,最后只有两个人去,其中一个还是笔者的同班同学。绝大多数的优秀生都对政府感到绝望,因此重回原来获得的科系,不再梦想医科。笔者的牙科同学,就有超过20名是128的成员,其中佔了13位男生中的10人。

128事件,已经是事过境迁,只能当作是一场恶梦,接下来同样受害的学弟学妹,也唯有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开闢属於自己的未来。医生绝对不是唯一的出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一味把自己局限在白色巨塔之下,那么你的天空来来去去也只有那几片云罢了。

针对128事件的始末,也只能用一大堆问號去撰写歷史了:为什么预科班会早一个学期开始申请大学科系?为什么预科班会比先修班优先获得科系?为什么预科班拒绝录取成绩优异的华裔生?为什么先修班的难度举世闻名,而预科班的文凭却出不了马来西亚?一连串的问题,政府能给我们正確的答案吗?

作者:吴启聪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