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1日星期六

“看不见的手”应被看见的部份

亚当斯密理论中那只著名的“看不见的手”,是所有受过高等教育,或有学术基础的人都耳熟能详的。不过,在今天要找到一个完全读过《国富论》的人恐怕不易,而亚当斯密的另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论》更是不为一般人所知。“看不见的手”在以讹传讹的过程中,彷彿成了一只无所不能的手,这跟文本是有所出入的。这里希望对“看不见的手”原初的背景作一粗浅介绍,以还原亚当斯密的意见。

《国富论》里其中一个最经典的例子,很好地说明了“看不见的手”如何在人的自私本性之下,同时造成利己与利他的结局:“不是从屠夫、酿酒师和麵包师的恩惠,我们期望得到自己的饭食,而是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是向他们乞求仁慈,而是诉诸他们的自利之心,从来不是向他们谈自己的需要,而只是谈他们的好处。”

亚当斯密认为,正是因为人类喜欢交换的天性,加上双方都有自私打算,最终促成交易,並推动了市场经济。虽然交易的动机都是利己的,但经过“看不见的手”的协调,即使动机是自私的,最终也会带来既利己又利他的双贏结果,谁也没吃亏。

这种出自利己的盘算,完全无意於促进公共利益,但却常常能实际地促进社会的利益,比有意这样去做更加有效。亚当斯密把这种当事人原本无意图、不小心成就的贡献,归结为受到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用文本上的说法,那是神的意志的自然展开,成了人类在其指引下,对事物的赏罚、分配进行了某种程度的修正,否则大自然自身终究还是会作出同样的分配决定的。

换言之,个人是没有必要以公共效用作为有意识追求的目標的。对於这一点,相信社会上为理想奋斗的各路斗士们一定会感到十分难以认同。

在亚当斯密的观念里,个人的德行与社会和谐的直接关係不大,因为“看不见的手”最终將会把自私的富人在满足其个人慾望的行为过程,转化为让许多穷人共同分享经营成果的机会。亚当斯密天真地以为通过自由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结果总会走向社会和谐,而李嘉图就曾经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两个“看不见的手”失效的例子加以反驳;皆大欢喜的双贏情况不是不可能发生,但更多时候在现实中出现的,却是“一方完全蒙受损失,而另一方则完全获得利益”的局面。

“看不见的手”在上述两本亚当斯密的著作里只各出现过一次,而且跟后世经济学课本上那只能够自行决定物价的神奇之手,虽然其中渊源密切自是不在话下,但又很明显並不完全是同一回事。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更接近其书中诸如至高无上的主宰、宇宙的主宰、至高无上的引路人、仁慈的上苍,以及其他类似的表达,神学意味是很强烈的。

与此同时,亚当斯密也是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启蒙运动的重要特色在於打破圣俗分界的中世纪教义施加於人性的无形枷锁,它要还给现实的人以自由、自主、自製的基本权利;要证明即使没有神的律令,人类也能够形成社会,並且实现进步的愿望。在这个时期,人的精神层面就整体而论,是乐观、向上的;在摆脱中世纪的各种束缚后,大家都感受到前途一片光明,正是大展身手的好时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亚当斯密虽然对人的黑暗面有透彻的观察,还是在著作中处处流露出乐观的讯息;事实上作为启蒙时代的重要思想家,他始终都对人性抱持信任。

在17世纪末的英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正在崛起,一种论述人类行为的新理论开始出现,並断言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动机如果不是促使人类採取行动的唯一动机,也必是主要动机。这是一种新的个人主义哲学,也是亚当斯密的观点,不过他同时用“看不见的手”赋予自私行为一种功利的意义。

作者:周嘉惠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