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5日星期三

三宝山与文化节火炬礼

星洲日报古城版在一篇〈文化节火炬礼是否需每年都在甲举行?〉的报导中,有两名受访者竟然发表“火炬礼在三宝山举行没有意义”,“没有必要规定每年都到马六甲三宝山来点火”的谬论!无不叫人震惊!这两位受访者都是华社领袖,却发表与华社意愿背道而驰的言论,令人遗憾!

话说火炬礼为何必须在三宝山上举行?这是因为歷史的安排,国情所使然。三宝山在一些没有歷史知识的人士眼里,或许只是一片荒草孤魂的山墓之地;但对华社而言,这座逾600年歷史的古墓之地,蕴含著我们先贤数百年来落地生根、辛勤开垦的见证。三宝山最早的墓碑可追溯到元代,歷经元,明,清至近代,其歷史的成份,马来西亚甚至东南亚都无山可比。

墓碑的刻字、三脚下的三宝庙、三宝井,抗日纪念碑,道观,传统行业的老店、殯仪馆的殯葬仪式,古老会馆等等,都处处体现著华人文化坚韧的生命力,无疑是华夏子孙同根同魂的见证。

歷史文献中,郑和下西洋,曾驻扎在三宝山上,保护了遭受他国欺凌的马六甲。另外根据《马来纪年》记载,明朝皇帝把汉丽宝公主下嫁苏丹曼速沙,並派遣五百多名宫女隨从公主定居在宝山,这歷史传说,证明了三宝山是中马两国人民及华巫同胞和睦相处、亲善友谊的象徵。

全国华人都对三宝山有血浓於水的情意结。自英国殖民地政府统治至马六甲独立迄今,一百七十多年来,三宝山曾先后6次遭受各有关当局徵用的厄运,但每次都遭到华人社团的强烈反对,最终都化险为夷,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难关,保存了三宝山的完整。这证明华社对三宝山那份坚持及执著。

1983年,马六甲首席部长要剷平宝山,遭到全国华人甚至是其他同胞的强烈反对,到了1980 年代末,风波虽以平息,但经过铲山事件,当时的华社已经意识到危机所在,进而开始一系列的保山运动,包括了美化三宝山。1989年马来西亚第六届文化节序幕在三宝山举行的隆重升旗礼和传灯仪式,震撼了全马来西亚。当晚,来自新山的二十四节令鼓声,激发了华裔同胞爱护中华文化的决心,数以千计的盏盏红灯笼,点燃了华裔青年的满腔激情。

当年的澎湃,造成了文化节检討会议上,该工委会提出在三宝山进行火炬礼的建议,这项建议获得了当时15华团文化工委会的认同及採纳,因此1990年第七届文华节开始,无论是哪一州举办文化节,都必须在三宝山上点燃火炬,再传至其它州,即有文化传承,既承又传,有承上启下的深远意义。这也是为何外州关心文化人士,都將三宝山视为文化宝山之故。

多次来马六甲讲演的台湾申遗专家丘如华说过,单单一座三宝山,马六甲已有资格列入世界文化遗產名录。近日,我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5月杪致函甲州州秘书,要求补上6项资料,其中之一是把三宝山列入申遗缓衝区。这在在证实了三宝山在歷史及世界的重要定位。

火炬礼必须在三宝山进行,否决火炬礼在三宝山举行,就是否决三宝山的文化及歷史定位。身为华社领袖,应该尊重歷史,尊重文化。在三宝山上点燃火炬的意义,不是一两篇文章所能带过。每年的华人文化节虽然是在各州轮流举办,但华人火炬必须从三宝山上的“薪火相传炉”点燃后传至各州。所以说,无论是歷史中还是今后的三宝山,永远都是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重要据点。

作者:廖铭安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