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2日星期二

大马华人奋斗史的重要据点

大马华社能在这块土地立足,长期付出心力对社会建设做出贡献,直至今日在政经文教皆有很大成就,若从歷史背景与文化传承角度切入,不得不就中国宗族社会的精神层面进行探討。

福建和广东的先贤会选择出海到外地,主因乃因两省在地理上与內地阻隔而面向海洋,对外联繫只能选择海路。因此,台湾、东南亚自然成为先贤向外拓展的去处。

另外,在清末民初之所以引发移民潮,原因乃当时中国政府对其老百姓经济剥削,再加上政治压迫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劳苦的下阶层人民被迫离乡背井,亡命海外。

鸦片战爭后出国的破產农民和手工业者,构成今日海外华人社区的基础。不堪土匪干扰,农村生计遭到破坏,经济因素是当年促使中国人远走他乡的远因。

闽粤为主的先贤由中国南来大马后的聚居型態,宛如在这块土地上,按照原乡宗族社会的蓝本著手进行复製宗族的社会组织。也因为世代在中国大陆能够在贫乏穷困的环境下生存,因而来到异乡披荆斩棘亦不为苦,为后代子孙开创新局。

在大马华人的祖先自中国南迁者身上可看出血缘性与地缘性是同一宗族聚族而居的重要基础。“同乡人、自家人”是南来大马求生存的重要辨识符號,也是构成后来大量闽粤移民往南迁的无形拉力。

中国人的情义,在清末民初后的过番客南来生活中最能够呈现出来;当然,对同乡人的保护也是帮派组织產生的原因之一。而庙宇则成为早期同乡同族人的活动中心,其功能不仅仅是祈求生活上的平安,更是大家交换讯息,疏解乡愁的地点。

不同会馆、不同宗族都具有在异乡歷尽千辛万若才建立基业的共同经验。如今社会环境变迁、各城填均往城市化方向发展,原有的宗族聚居的模式架构已逐渐鬆散。但是,各宗族初到这块土地同族、同乡互相扶持,建立家庙、设立会馆与祠堂、购置义山、开办学校、投资置业,逐步演进到今日全国性的华团组织规模,把每一宗亲组织的奋斗史串联起来,就是大马华社的奋斗史。

现有国內各大宗亲组织不乏財力,但本身组织內却难觅专才去进行有系统的歷史研究。倘若各乡团能出资提供研究金与学术机构合作,那么许多乡团的成立经过与先贤的奋斗经过的歷史,將能有系统的研究方法下还原,有助於丰富大马华社奋斗史的珍贵史料。没有乡团发展史的大马华人奋斗史,將留下有待填补的大片空白。

作者:郑名烈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