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8日星期一

推行性教育要有弹性

3月,笔者去学校进行性教育讲座。讲座后,校內老师跟同学因为讲座內容提及粗话带给他们不同的反应,因而引起师生之间的激烈討论。针对这件事情,自然也带给笔者个人的一些省思和想法。

其实,性本身是中性的,端看我们带著甚么的態度去解读。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让我们用科学的心態来看待性,还给性本来的面目。

从性教育的角度来看,其所涵盖的范围不只生理层面的性,还包括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的性,比如︰大家对性的感受不一定都是自然现象,有人认为性是骯脏的,有人认为性是禁忌,怎么可以端出台面上谈呢?

教师所持的立场和论点是“粗话本身就是粗话,把它讲出来本来就是粗话,不雅就是不雅。”笔者也赞同这样的想法。但是,笔者困惑的是难道我们没有责任告诉孩子,我们是就事论事,教育就是教人学做真人,学说真话。因此,我们用的是尊重的態度和真诚平和的语气说出来,反之,如果我们是用来骂人的话,別人也肯定会感受出来。

“粗话可以不是‘粗话’而已 ”只是一个导火线,个人认为教师或家长更要从另一角度来看待学生为何会说粗话,適时地引导情绪教育,教育孩子当我们生气的时候,情绪是可以学习表达出来,未必一定要用粗话来解决。而且能不用粗话就能斥骂对方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明、有智慧。

由此,把粗话掛在嘴边本来就不被鼓励的,但是如果只是说(纯粹的、平铺直敘的)出非科学名词的粗话,那无伤大雅。就如从小在巴剎长大的孩子,出口成“脏”,是不雅了点,但是粗话至於他只是一种口头问候语,甚至连其他的卖菜的大婶大叔也是如此对话,我们一开始接触他们时会觉得不习惯,但是听久了就不觉刺耳。从另一种角度来看此事,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为何那样的情境说出来的是一种口头问候语?

现在网路科技日新月异,孩子比我们知道得更多,因此,如何让孩子有“免疫”的能力,知道是非对错,並学会自我保护才是教育工作者费思的。性教育,除了教生理结构,最重要的还是教会孩子做事要三思而行,心態要正確。

沟通其实是双向的,当然,不仅要看当事人是否有心,也难担保听的人是否有意將之解读为让人不舒服的粗话。那么,我们该怎么看待此事呢?我们一方面要避免让学生把粗话掛在嘴边,一方面也应该要引导学生学习自我保护,尤其是在整个社会还没有来到一个比较开放的气候时,要能分辨是非,並面对残酷的事实。因此,我们在开展性教育的当儿,要视因地制宜,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而有所调整才是。笔者个人的观点是用科学名词並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切入,机会教育孩子生物现象与生殖器官的功能。

如果同学滥用它,拿来作弄別人,让人感觉不舒服的话,我们本来就有责任纠正同学。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加科学的、准確地说出生理器官的名词,我们还是用科学名词为宜。这样,就能避免许多爭端。

因此,因地制宜,端靠老师和学生还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社会的认同,要一起用尊重、多元视角和健康的態度来看待性,还原性本来的面目。

作者:蔡福花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