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8日星期一

“我”对“我们”之争

希拉莉和奥巴马,对美国当前及今最迫切等待处理的三大课题,经济民生、伊拉克战争手尾及国民健康保险制度的主张大致相近,两人之间,给美国人最大的差异印象,是说话表达的不同。

希拉莉几乎都用“我”来说话,奥巴马则处处大声的用“我们”发言。

希拉莉用“我”,是她十分自信的内心反映。她说“我”有8年白宫总统府生活的经验,在权力及行政中心区域的华盛顿和纽约建立了人际脉络,“我”才是最恰当的民主党总统参选人,也最有实力争取执政的机会。

奥巴马曾跟随希拉莉左右多年,他摸透了政治“师父”希拉莉那份自我的主张与性格,当然不能跟用相同的表达手段。

一开始参选,奥巴马喊出的“改变”口号,就用“我们”要改变美国,“我们”有能力改善美国来表达他的政治主张。

用“我们”这个语句,奥巴马的用意是要引起大家的共感共鸣,尤其是黑人族群、年轻人及对多年来政治失望的中立选民,一时有志同道合的良好反应。

传统美国人敬服英雄,英雄多是自我又与众有异的领袖,华盛顿、林肯、根都是这类型人物,是绝对“我”的政治家。希拉莉的“我”,得老派美国人信赖。

过去,只有上个世纪60年代的民主党人肯尼地用“我们”来表示主张。如今奥巴马也用“我们”,跟肯尼地一样,博得年轻人及对时局不满的人好感,奥巴马也被称为肯尼地型政治家。

民主党人,在希拉莉的“我”跟奥巴马的“我们”之间,选择党的总统参选人。单数的“我”和数的“我们”,怎也分不出胜负来。

作者:游枝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