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每次在家开饭,都得大费周章一番,只因家里的白米被来歷不明的米虫蛀蚀,洗米时得用足眼力,把一只只掩身在白米里身型细小的米虫揪出来,这么一来,洗个米煮个饭就不知要耗费多少时间了。
“人家已经没有米吃了,我们家的米竟然还被虫吃”,弟弟一边揪米虫,一边感触良多地说。
如果近日有留意国际新闻,不会不知道,全球各地多个地方正在闹米荒。就连邻国,素有稻米王国之称的泰国,也面对米源紧张的窘境。
以前,长辈在饭桌上最常用的训戒“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现在大概要改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珍贵”。
在我国,小市民大概已能感受到米价高涨的压力,日子將越来越苦,未来更要勒紧裤带了。
白米是全球一半人口的主食,但过去在饭桌上都沦为配角。“饭吃不完就算了,把菜跟肉吃掉吧。”这样的对白大概在日常生活並不陌生,米饭因为比起青菜与鱼肉廉价,往往是被牺牲的角色。
而今米价高涨不下,今年以来米价已上涨150%,白米就要变成只有富人才吃得起的食品了。
英国《经济学人》杂誌,在最新一期的专题报道中做了这样调查:在贫苦国家,中產阶级为了要保障一天三餐温饱,已不敢去看医生不敢吃肉;那些平均每天收入2美元的普通贫困者,为了米饭,已被迫牺牲孩子的教育费,连蔬菜都不敢吃;而那些一天只赚1美元的严重贫困者,只够吃上一碗饭,青菜与鱼肉根本不用想。至於那些一天只赚50美分的人,目前大概只有死路一条。
为什么过去不被重视的白米身价竟突然飆涨?
归根结底这都是人类过去半个世纪来,致力推动工商业发展,忽视农业,种下的祸根。
过去半世纪,因为工商业蓬勃发展,务农被视为没有前(钱)途的行业,很多农民都纷纷出走农村,到城里找工作,导致耕地被荒置。一些国家致力推动城市化,大量徵用农地,使可耕地变少。在非洲一些落后的国家,因为战事频乃,耕地也没人理。
另外,由於近来石油价格节节上涨,很多先进国家为了解决天然资源短缺的问题,鼓励农民种植能生產製造生质能燃料的作物,如玉黍蜀及甘蔗等。为了丰厚的利润,很多农民都放弃传统作物,一窝峰地赶种生质能燃料作物,以致出现人类自己用来裹腹的米粮面临短缺的窘境。
眼下,温室效应的警报还未解除,粮食危机的警笛已经响起,饥荒不再是照片中那些皮包骨,肚子凸起,眼神呆滯的非洲难民的事了,它可能发生在你的邻近国家比如菲律宾、孟加拉,哪一天说不定,就发生在自己的国內。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警告,全球正面临食物价格飆涨的“寧静海啸”,负担不起食物的人口已经增加了1亿,如果政府不採取行动,我们这些普罗百姓分分钟都有可能被海啸吞噬。
当然我国政府准备拨款40亿令吉,增加粮食生產,希望能够做到稻米供应自给自足,这是积极的应对措施,但在施行上必须小心应对,避免太多的干预到最后反弄巧成拙。
其实从气候暖化到粮食短缺都是有跡可循,而且是环环相扣,地球自然界生物链多年来都维持一定的供需平衡,但从上世纪开始,人类一头热地不断开发,使得失衡问题越来越严重,要解决眼前的危机,必须尽快恢復自然界平衡,要不然就赶紧创造一个新的平衡。
作者:蔡思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