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者的政治道德,向来都会成为社会舆论,这一次,接受以行动党主导的槟州政府献议出任两大要职的民政党前副总秘书李家全,则承受了党内同志与舆论的压力。
事件扰攘数天,一如所料,李家全最后还是选择了退党。
有人说,李家全接受行动党的献议,他的行为毫无政治道德可言;也有人认为,他的决定不能与政治道德相提并论。
基本上,政治道德可分两个层面,一是为从政者规定的明与昏、忠与叛、功与过、仁爱与暴虐、清廉与贪婪、正义与非正义等的要求;二则是对一般政治生活参与者规定的善与恶、是与非、荣与辱、权利与义务等的准则。
笔者认为,李家全事件,其实介于这两个层面之间的灰色地带。
严格上来说,已辞去所有党职但保留党籍的李家全,已不算是从政者,但是,鉴于他曾是党的核心领袖,因而难逃“政治道义”的批判。
事实上,在政治现实下,加上目前的政治格局,李家全虽然辞卸所有党职仅保留党籍,但仍须讲求政治道义,而所谓的政治道义,自然得以政治道德作为衡量标准。
尽管如此,虽说道德源自人类固有的良知,但它却容易因为一些政治利益、诱惑而丧失,既然李家全声明其任职与政治无关,那么,他接受州政府的献议,着实让人猜不透。
李家全事件,导致党团与社会对政治道德的要求出现不同的看法,不过,也因为这种舆论压力,才能让从政者紧记政治道德法则,以免惹人诟病。
作者:张其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