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8日星期五

制度化政党合作模式

3月8日的大选已为我国民主政治掀开新的页章。新的政治格局也带来了诸多不稳定的现象;然而,从宏观的角度来评论,相信绝大部份国民都会认同新的局面有助於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

新政治格局的產生必然延伸出党团权力的斗爭、整顿或重建,广纳贤才与提升问政素质等迫切性问题。接踵而来的,还包括各政党的选后检討。检討別人尤过於检討自己者不乏其人;检討外在因素而忽略本身內在问题的政党亦比比皆是。肯定的,国家政治生態也將热闹好一段日子。而国阵成员党未来的合作模式也將是国家民主政治转型的重要指標。

巫统之外的国阵成员党长期强调“策略爭取” 和“实效成绩”。这与我国特有的族群政治客观环境息息相关。诸多国阵成员党被视为无法与巫统平起平坐,当家不当权,有一定的政治现实根据。国阵成员党领袖甚至因为不能畅所欲言,而造就了被巫统的霸权牵著鼻子走的整体印象。

其实,国阵成员党对国家政策及特定课题,尤其是族群关係、宗教、文化及母语教育等课题上拥有本身的立场是理所当然的。毕竟,以单一族群为主的国阵成员党维护的是其族群为主的利益;倘非如此,各成员党將失去存活的理由或者存在的价值。当然,单一族群的利益不等同,也绝对不能超越国家的整体利益。因此,若各成员党无法自由表述各自的立场,以达致集体共识,那將与健全的民主程序运作背道而驰;而所谓的合作,充其量也將只是附庸性的。

真诚的政党合作,尤其是类似国阵模式的政党合作,取决於成员党决策机制的建立,政策制定程序的透明化。当然,无论是国阵还是民盟,在推动国家民主政治议程上,都必须以国家整体利益为主要考量,建立起更完善的决策机制。

目前国阵成员党的互动,大都只是局限在內阁及州行政会议或者是党魁部长私下的沟通;成员党其他层次的领袖互动程度几近於零。然而,內阁会议或者是州行政会议商討的大都是全民共业及当下的政策课题,未必適合深入探討特定族群,及族群与族群之间的问题。此外,內阁或者是州行政议会成员,有主次从属之分,也未必有利於族群与族群间棘手课题的討论。

如何与人共事本来就是一门大学问,更何况是有不尽相同利益考量的成员党。真诚的共事,也需要各政党领袖通过长期的合作以建立起彼此的信任与步伐一致的默契。因此,国阵成员党领袖应把国阵最高理事会、国阵青年团及妇女组在国、州与区会层次的会议与互动制度化,定期探討族群与族群之间的文化、宗教、母语教育及牵涉特定族群的就业与经济课题(如养猪业、养燕业、园坵劳工、公务员等)。

或许,各国阵成员党领袖也能因此无须固步自封,在討论棘手与所谓的敏感课题上面对绑手绑脚的窘境。

至於政纲迥异、政治意识型態相左的民盟,该如何维系其权宜性的合作,民眾还將拭目以待。

作者:顏炳寿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