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3日星期三

岂只“黑白不分”

我因为工作关系,总要读已故许云樵教授的文论。可以说,每读许教授的一篇文章,不管是史学的专论、散记,或是一般的文稿,我都会频频自语,激赏他的博学强记。在我读书的记忆中,许教授是博览群书的智者之一。

许云樵立场鲜明

但许教授叫我时刻在仰望思念的,更在于他的作学问的认真,有非常坚定的态度。对于真伪是非的见识,是那么坚定不妥协、执善而固执。他说,学撰文论述,坚守而突出的原则是立场鲜明,绝不会含糊婆妈。比如他在《文心雕虫》一书内就说过:“我曾见有人把私会党称作‘人士’,而把文化界却称作‘人员’,正可谓黑白不分。”当然他未曾指名道姓,而针对言者作出具体批评。然而,他发言的态度是明确肯定的;分辨对错,是不必顾及是否得罪人。

换作在今天,如果也有人针对用词不当或错误的现象,给予指正批评,还得先培养成一套说话的技巧,以婉转温文的口气来表达,否则,你就会惹来满身蚁,而必须面对“好为人师”的抨击,或至少被讽嘲为小题大作,自己没有知识,看不懂,请别多嘴,说人语言不通。如果,不幸你也与许教授所见略同,指为“黑白不分”,那你可要成为有创意群的敌人。

只是把“人士”与“人员”两个词汇用错了,你就说是“黑白不分”,还有一个严重的罪名,就是“无限上纲”。

因为,这是个“创意有理”、“没有创意”就是无知无才华的时代。不然,我们怎么能一天到晚听到:“秀才不出门,双耳听新闻”的广播新闻?

“耳朵”谁都知道是听觉的器官,这是不重要,因为是谁都知道的事。现把它说成是可代替眼睛的器官,才有创意,引人注意。

我们深具语言创意天才的人士,刻意把耳朵当作眼睛来运用,这何止是“黑白不分”?而是在颠覆仓颉无疑。

我愿祈祷,但愿不会在几天后,因宣传结果,约定俗成,我们,特别是我们的孩子,就比我们多了一点知识,耳朵是视觉的器官,因为它能看新闻。

作者:梅雨天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