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吃饭大过天,先填饱肚子才是硬道理。可是隨著全球粮价在过去数月以来狂飆,饥荒的阴影已经开始笼罩各个区域。
此次罕有的全球粮价暴涨的原因,主要是由於为了对抗气候变迁,人类不得不把某些粮食用於生產生物燃料。另一方面,人口迅速增长、发展中国家需求增加,以及气候变迁引发的旱涝灾害等都是导因。
目前白米每公吨近1000美元的天价使得社会动荡加剧,原有的平衡与秩序面对严峻考验,甚至有可能崩溃。做为小国的马来西亚无力操纵国际粮食的价格与分布,要如何安然渡过此次危机,还得胥视领导的果断及远见。
我国大约有七成的稻米是自给自足,另外三成则仰赖自他国进口。过去我国重工轻农,即使土壤肥沃,气候適宜,也无法达到百分之百自给自足。
首相阿都拉宣佈,政府將拨出约40亿令吉以在砂拉越发展稻米种植,以期能在未来实现自给自足。此举难免予人临渴掘井之嫌,但无论如何若政府下定决心拨地进行农耕,还是符合各界的期许。
对应瞬息万变的国际趋势,首先温饱国人的肚子才是上上之策。政府首先应该回归根本,大力发展农业,配合原有的天然优势,必定能在国际佔有一席之地。食物是生命的泉源,农耕理所当然成为国家的根本活动。
国內现有的农耕活动主要还是依靠人力及分布不均,收成慢、技术落后、回酬也不定。政府应该致力於將现有的农业推展成更机械化及自动化。一来减少依赖人力,二来又可提高產量。在这一方面,大学及相关研发机构应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博特拉大学(前农业大学)虽设有相关课程,可惜推展工作並非十分有效,年轻学子普遍不十分瞭解有关科系,因此选择意愿不高,不能为该领域注入活力。
另一方面,我国应该谦虚向其他诸如日本或是德国在农业及机械有杰出成就的国家取经。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农业活动可以做得很粗糙很原始,也可以做得很先进很细腻。有系统的发展,改变国人重工轻农的偏见,务实推动“耕者有其田”的计划,才是稳定国家和平安寧的长久之道。
长远来看,粮价飆涨还会继续困扰全球,如果只是雷声大雨点小的虚擬计划,纵使我国仅仅有三成白米必须依赖外国进口,也同样会深受其害,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
作者:辜天財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