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7日星期四

通胀大小眼

每当看到通货膨胀上升的新闻,民众难免有“感同身受”的心情,其实,通货膨胀也有“大小眼”,它不会“一视同仁”。 例如我国今年2月份的通胀率按年上涨2.7% ,达到一年以来的新高,是否意味着所有人民都承受了“2.7%”的价格压力?

要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检视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即俗称的通货膨胀)是什么。

检视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是由大马统计局按月计算和宣布,它包含了12个主要项目:1)食品、非酒精饮品;2)烟酒类;3)衣服鞋子;4)居住、水、电、石油气、其他燃油;5)家具、家庭用具与维修;6)保健;7)运输;8)通讯;9)休闲与文化;10)教育;11)餐馆与酒店;12)杂货与服务。

这12个项目的起落加减平均,就得出了CPI的增长率,纯粹是一个平均数字,无法看出个别差异。

因此,我们必须观察哪些项目的价格增长最多?哪些持平?哪些下跌?才能够了解哪些人会因为价格上涨而真正“中招”。

以2月份的数据为例,涨幅最高的是烟酒类(+9.0%),其次是餐馆与酒店(+7.1%),再来才是食品、非酒精饮品(+4.2%)。衣服鞋子以及通讯,则分别下跌了0.6%和0.7%。

换句话说,烟酒爱好者在2月份承受了9.0%的价格上涨压力;经常上馆子或住酒店的人,也承受了7.1%的价格上涨压力。

显然的,不是所有人都是烟酒爱好者,也不是所有人都经常上馆子或住酒店。此外,经常买衣服买鞋子,以及热衷煲电话粥的人,反而获得更多。

一些人承受高价压力

通货膨胀“大小眼”的特质,从这里一览无遗。

至于食品、非酒精饮品的价格上涨了4.2% ,乍看之下似乎所有人(主要会吃会喝)都承受了4.2%的价格压力,其实也并不尽然。

因为在食品、非酒精饮品项目里,又分成3个小项目:a.在家用餐(+ 3.9%);b.出外用餐(+ 4.3%);c.咖啡、茶、可可与非酒精饮品(+ 5.7%)。

在这里,通货膨胀“大小眼”的特质再次显现,自己煮会比较节省,出外吃会比较贵,咖啡爱好者感受到更高的价格压力。

同样的,不是所有人都出外用餐,也不是所有人都无咖啡而不欢。

不得不提的是,在家用餐小项目里的食品种类的价格,上涨最多的牛奶、奶酪与蛋类(+ 11.3%),其次是白米、面包与谷类(+ 5.8%)。

此外,在2月份其他食品项目价格按月上涨最多的,是番茄(+ 8.6%)、红葡萄(+ 6.8%),以及黄瓜(+ 6.5%)。

大马人以白米为主食,白米涨价避无可避也无可奈何;牛奶是婴儿及小孩的必需品,孩子多的家庭负担沉重可想而知。然而,我们不一定非吃番茄不可,也可以找到红葡萄的替代品。

作者:夏国文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