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1日星期一

认真检讨败因

人民在这次大选思变,不是一夜间的转变,而是国阵政府让不利因素有足够的时间发酵。

巫统检讨为何在第12届全国大选“险胜”,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六煞”-马哈迪、安华、某些党员扯后腿、巫统某些领袖狂妄、举剑“示威”以及拆印度庙。

我觉得这检讨并不认真,也不彻底。2004年全国大选国阵狂胜,大家都说阿都拉因素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我们不要忘记马哈迪退位,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句话,对新首相的期望,使到国阵大胜。这次国阵胜得很难看(其实,不到三分之二的国会议席以及失去4个州的政权和吉隆坡,近一半的马来西亚是在国会反对党区,不能算胜)。

以上的“六煞”,只是巫统里一厢情愿的想法。我们还可以举出比以上更明显的“煞星”,例如没有正面回答马哈迪的问题、释放安华(放虎归山,使到人民公正党如虎添翼)、没有阻止某些领袖发表伤害其他族群的言论、没有阻止“热血”巫青团亮剑恐吓等等。这是民主没错,但事关政党的形象和人们对其的感觉,不可不察。

怨气并非一天的积累

这些因素与大选没有直接关系,然而,怨气不是一天积累的。在过去两年,政府和政党领导人没有设法去安抚以便给人民信心,大选正好给了选民发泄的管道,而且不满的不只是传统上倾向反对党的华裔族群,还有传统支持国阵的印裔和马来同胞。

做领袖要“率领”也要“疏导”。民怨要疏导,党内的不满要疏导,而最重要的国阵成员党的不满也要疏导。平时的功课没做足,在大选前才派派糖果,简直是愚弄选民的智慧(这是从街坊处听来的),而且在大选期间战略频频失误。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国阵领袖随着贞德拉慕札化在快接近投票前的三四天,“安华当首相国家遭殃”起舞,群起炮轰安华,报章连篇累牍的报道,反而让人想到安华,想到烈火莫熄,想到蓝眼睛。

群起抨击更突显安华

诸如通膨、治安不靖、贪污滥权等等课题题,对非国阵政党是有利因素。人民联盟极可能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但可以借用这些课题让执政党看来软弱。还有,安华因为不是候选人,反而给他机会到处走动,发挥他那魅力型的演说,其影响力之大,国阵,尤其是巫统后知后觉。

攻击安华反而使到安华显得重要。

巫统现在连它大言炎炎要维护的马来族群(包括巫统党员),许多不投天平反而转投蓝眼圆月火箭。也许还有其他外在因素影响马来人的投票倾向,不过,看到在吉隆坡几个角落里有喷上ABU(Asalkan BukanUmno)的字眼时,我们只能说巫统在许多人,包括部分马来友族的眼中不是唯一的代表。

国阵里的政治伙伴,如马华、印度国大党与民政党有时被称为“执政党里的反对党”。对这些政党而言,在国阵里当“反对党”反映它们不是巫统的应声虫,但是,当这些成员党的诉求被某些巫统领袖指为“威胁马来人和伊斯兰教的地位”时,给人的印象是巫统大欺小,不把政治伙伴当伙伴。在各其代表的各别族群和选民眼中,这不是合情合理的合作关系。

当然,这样的情形不是最近两三年才有,而是国阵里的“传统”(要与1969年前的联盟分开来谈),大家见怪不怪。不过,客观环境改变(比如马来人城市化加深,思维不再是传统马来人的思维),巫统里的既得利益者仍然固守老一套,结果是自食族群政治的负面后果。

一句话,国阵是因为国阵的领头羊巫统领导层轻敌——里外敌人,在竞选初期以为国阵面对的问题只是怎么把吉兰丹“从青天变蓝天”,才会遭受政治大地震。现在震带已经扩大到其他州。

巫统有必要调整态度

现在余震不断,国阵当前要务是稳住阵脚,而其中能起关键作用的自然是巫统。巫统有必要调整对待国阵成员党的态度,以及言行一致维护贫苦的城乡马来人而不是借马来人或人民之名,满足狭隘的私利。

如果人民联盟要是真的从反对党成为执政党,国阵模式应成为其主要参考模式。毕竟国阵模式行之有效已经多年,要转变已经根深蒂固的政治生态,不是说要做就做,至少像新经济政策这样的东西,只能改善,不能取消。

人民在这次大选思变,不是一夜间的转变,而是国阵政府让不利因素有足够的时间发酵。

作者:章龙炎

没有评论: